著名坤伶集萃(4碟)
著名坤伶集萃(4碟)
分享
收藏
¥160.00
收藏
正品保证
快速发货
  • 产品详情
  • 产品参数
  • 产品评论
小兰英(1878-1954),常越居士,本姓蓝,原名金水英,别名姚佩兰。上海人,祖籍河北香河,生于天津。6岁入天津宁家班(坤班)学艺。小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,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,无论老生、小生、武生甚至花脸,无不兼长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“雌音”,唱花脸能有“炸音”。13岁拜申曲艺人王兰英为师学习旦角,经常流动演出于江、浙、沪一带。兰英,唱作俱佳,为女伶中之前辈。她转演于京津沪汉各大埠,无不所至有声。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《连环套》之窦尔墩。气魄雄伟,口齿刚劲,念白清晰,工架老练,初聆其剧者决不疑彼为脂粉队中人也,小兰英唱红以后,挟技远游,走遍江南、东北、西北,甚至远至新加坡、南洋群岛各地。后虽嗓音稍衰,而作派则益较前老练,在常州民间享有“常州梅兰芳”之称号 。
代表剧目:《四进士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九更天》、《打严嵩》、《南天门》、《寄子》等为佳。

张文涓(1923生人)女,苏州人。9岁学戏,工老生,得张荣奎、陈秀华等传授,曾拜师杨宝忠和王瑞芝,习余派,11岁登台在北京、天津等地演出,由张荣奎、侯喜瑞等配演,甚受观众欢迎。张文娟因个子娇小,早年有“袖珍谭鑫培”之荣衔。她曾师宗谭派名票张伯驹,得其亲炙,是菊坛最具影响的女老生之一。她早年拜在名艺人陈秀华、张荣奎门下,后又受业于余叔岩的弟子杨宝忠(即后来的著名琴师)和琴师王瑞芝,并得到余叔岩、孟小冬、马连良、谭富英等艺术家的关怀和指点,曾多次向精于余派艺术的张伯驹先生求教,艺术上造诣很深。四十年代她一度终止演出;新中国成立后,她又重登舞台,经常演出于北京、上海等地。张文涓的演唱法度严谨,韵味纯正,深得余派神髓。她的嗓音甜美,富有乐感,但从不矜才使气,而是从人物感情出发,恰如其分地加以发挥和运用。吐字行腔一丝不苟,体现了余派“高音立,中音堂,低音苍”的用嗓特点,和遒劲、凝练、含蓄、灵巧的演唱风格。她遵循“声由情生,情由声传”的原则,演唱时激情充沛,把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,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。
代表剧目:《搜孤救孤》、《法场换子》、《武家坡》等。

杨菊芬(1910年-1978年),原名翠红,字信陵,女,著名京剧文武老生演员。她自幼习诗读史,有一定文学修养,且能书善画。她为人正直,演戏极重戏德,私下急公好义,对贫困同人时常解囊相助,极受同人尊敬。8岁从善宝臣习河北梆子,后向范廉泉问艺,改学京剧后,开始仅在天桥各戏园演出。1928年迁居天津,从王庾生研习谭派唱腔。1929年拜陈秀华为师深造。杨菊芬嗓音宽厚无雌音,表演无脂粉气,且戏路宽广。1947年与其姐杨菊秋组成《菊社》,琴师为杨宝忠。杨菊芬享名后声望极高,曾有“女叫天”之称号。言菊朋对其深为器重。曾将《击鼓骂曹》的私房大堂鼓赠送与她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代表作:《击鼓骂曹》、《坐楼杀惜》、《失街亭》、《洪羊洞》、《平贵别窑》、《汾河湾》、《战宛城》、《战潼台》、《打侄上坟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除三害》、《武昭关》、《定军山》,、《战太平》、《胭脂宝褶》、《盗宗卷》、《铁莲花》、《困曹府》、《搜孤救孤》、《连营寨》、《乌龙院》、《武家坡》、《打严嵩》等。

徐东明(1913-1977)女,京剧老生。原籍浙江镇海,生于天津。自幼拜名票王庾生为师。她在十岁左右就自己学会了几出老生单头戏,如《上天台》、《文昭关》、《打鱼杀家》等等。1923年于天津中华剧场初次登台,被誉为“小神童”。后又拜陈秀华、蔡荣贵等为师,她天赋佳喉,台风严谨,扮相好,嗓音宽亮, 做工细腻,唱念韵味纯正。艺宗谭、余两派,常与新艳秋、胡碧兰、金友琴、杨菊秋等同台演出。1930年后悉心钻研谭派戏,以《失空斩》、《四郎探母》等戏最为著名,特别是反串《盗魂铃》极受欢迎。后与其妹徐东霞、徐东来组织明霞社,演出于京、津等地。
代表剧目:《失空斩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碰碑》、《清官册》、《定军山》、《洪羊洞》、《群英会》、《宝莲灯》、《汾河湾》、《摘缨会》、《武昭关》、《盗魂铃》、《清风亭》等。曾排《王粲登楼》、《杜鹃红》等新剧。 

露兰春(1898—1936.7),女,原籍山东,是民国时期上海滩著名京剧老生女演员,幼年时到处流浪,后学京剧,改名为露兰春。唱文戏音色嘹亮,功架沉稳,袭谭派遗风;演武戏台步矫健,会使真刀真枪,深得黄派精髓。1912年6月,露兰春入宝来坤班,在天津升平茶园首次登台演出,以《文昭关》、《战蒲关》等唱做繁重的老生戏显露头角,其时年仅十四岁。同年10月,应聘南下,到上海“天仙合记茶园”与著名坤伶林黛玉、粉菊花同台献艺,戏园广告在露兰春名字前冠以“京津著名坤角”六字以资号召。初来上海的露兰春以《托兆碰碑》、《九更天》、《洪羊洞》三出戏打炮,之后又接连露演了《桑园寄子》、《天水关》、《斩黄袍》《八义图》《文昭关》等三十多出剧目,以文戏功底扎实享誉上海。次年,相继在群舞台、群仙舞台搭班,1914年离沪去武汉等地演出,她的看家杰作《枪毙阎瑞生》中“莲英惊梦”的一段唱,后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,使其抑扬顿挫,缠绵多情的唱腔风靡一时,她也成为擅演时装戏的京剧名角。
代表剧目:《托兆碰碑》、《九更天》、《洪羊洞》、《桑园寄子》、《天水关》、《斩黄袍》《八义图》《文昭关》、《宏碧缘》、《妻党同恶报》、《枪毙阎瑞生》等。

恩晓峰(1887年-1949年),满族,北京正黄旗人,民国著名京剧女老生。是麒派弟子高百岁岳母,是北方的汪笑侬主要传人,票友出身,曾与小兰英合称“老生双杰”。幼年时常随其父出入清音票房听唱。由于她聪颖过人,听毕即能摹仿学唱。并聘请吉庆云到正乙祠票房授艺。15岁即常以“小客串”名义于戏园演唱,也常被堂会邀请串演。她身穿男装、头梳发辫,以票友身份登台献艺,演毕不受金钱酬谢。她初习奎派,又学刘鸿声,但非常崇拜谭鑫培,痴迷并极力摹仿老谭派,每当老谭演出之际,定让父陪同前往观摩偷学,凭死记硬背默记心中。另还曾向陈彦衡、窦砚峰问艺,并请吴联奎帮助练功,技艺与日俱增。1903年,16岁的她不顾族人阻挠和讥讽,正式下海,单人赴津搭风鸣社,曾与曹桂芬、谢玉风等合作。1910年后,因声带变化,且正值“新汪派”盛行之际,遂改宗汪派,并得汪笑侬亲自指点,颇得真传,同时亦兼学黄月山。晓峰嗓音复甚高朗,故每一出演,看客辄满也。是中国京剧坤伶之先导与前四大须生同期的最早的京剧女老生演员,被称为女伶老生之元老,是重要的新汪派传人,更是学习继承新汪派成绩最好的。
代表剧目:《桑园寄子》、《卖马》、《失街亭》、《定军山》、《洪洋洞》、《碰碑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哭祖庙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寄子》、《八义图》、《张松献地图》、《完璧归赵》、《刀劈三关》、《哭祖庙》、《马前泼水》、《党人碑》、《献地图》、《受禅台》、《洗耳记》、《马嵬坡》、《探母回令》等。

孟小冬(1907—1977)女原名若兰,字令辉,(北平宛平)北京人,祖籍山东。她出身梨园世家。祖父老孟七是同光时代的文武老生,父亲孟鸿群也唱文武老生。叔父孟鸿茂唱小花脸还有叔父孟鸿荣(小孟七)。她1918年开始向舅父仇月祥习艺,学孙(菊仙)派须生戏。14岁起赴上海演出,令人瞩目。1923年在上海共舞台与露兰春君直的指点。回京后由孙佐臣操琴,在三庆园演出《击鼓骂曹》取得很大成功。1924年北上过津时,得名票王君直、王庾生和夏山楼主(韩慎先)等人指点,研习谭(鑫培)派声腔。复拜陈秀华为师,学谭派老生。1938年正式拜余叔岩为师,行腔吐字,做工神态,皆得到余氏的精心指点,是余派主要传人之一,艺事突飞猛进,遂军独组班,与马连良、高庆奎等并驾齐驱,难分高下,终被誉为余派正宗传人。
孟小冬虽然是坤角老生,但嗓音醇厚苍劲。现存盒式录音带《冬皇妙音》,收录了她各个时期的清唱吊嗓音响资料,弥足珍贵,有《凝晖遗言》录音带传世。
代表剧目有:《搜孤救孤》、《击鼓骂曹》、《洪羊洞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斩马谡》、《盗宗卷》等。

金小楼,(1905-卒不详),女,初名莱衣女,三岁时被父母卖与邗江曹氏为女,曹氏有义女金小香、金小兰、金小梅、金小艳均工古曲,小楼居长。小楼自幼坐科髦儿班,师从贾碧云(贾工旦兼演老生),本习老谭派,后改宗新汪兼习老旦,扮相端庄、台步老到、表演细腻、嗓音嘹亮、声调悦耳,惟因是坤伶嗓音略窄,能戏八十余出,还能串演武生、小生、旦角,长期在淮扬湘汉沪等地演出,凡所到处,均有盛誉,尤以《武家坡》、《李陵碑》出众,申报曾有报道。由民国《心声杂志》发起的第二届全国伶选大会中获“名伶票”最多(注:金未必是参选人中艺术最高的,但能高票胜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)。金小楼与大鼓演员金小香、金小兰、金小梅、金小艳为金兰姐妹,均擅书画,《金陵五艳集》有载。后因多病,仅能清唱,很早就退出了舞台,故现在鲜有人知,幸留有《空城计》、《五雷报》、《李陵碑》、《受禅台》、《马前泼水》等唱片传世。
代表剧目:《武家坡》、《李陵碑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五雷报》、《李陵碑》、《骂阎罗》、《受禅台》、《马前泼水》,老旦戏《油滑山》、《五雷报》,新编戏《英莲托梦》等等。

周菊娥,(生卒年不详)曾适陈姓,老牌歌姬,二十五六年前为津门中之红校书,趋之若鹜。且姬能歌国剧,宗法谭余,韵味耐人,偶歌海派之歌,亦能仿效周信芳之神髓,多才多艺,一时无两。年逾三十,乃售歌杂耍场所得亦能自给,未几仳离,生子宗乙,今亦二十许人,善操文场,菊娥患病身体孱弱,尝赖阿芙蓉以振精神,孰意嗜好毒深,无法摆脱。又目睹昔日手帕交高五姑惨死街头,顿生感触,毅然戒除嗜好。而返安次原籍,赖有薄田数亩,督工耕种,收获亦足可维持。数年消息沓然,于某日突返津门,为看其子宗乙,而一身装束十足乡农模样,每遇旧识,则不胜忆及前尘,顿生沧桑之感,或有询之皮黄,伊谓不弹此调有日,已漠然难记也。《天津游艺 老牌歌姬周菊娥》
代表剧目:《捉放宿店》、《卖马耍锏》、《七擒孟获》、《扫松下书》等等。

李薇华,(1929-2014)女,京剧旦角。生于武汉,是程派名家李蔷华的妹妹。 8岁开始学戏,1946年与姐姐李蔷华组成蔷薇京剧团在上海演出,引起轰动。不料剧场老板为迎合观众,让他们演出适应端午节的应节戏——海派风格的《白蛇传》等。继父李宗林发现长此以往会糟蹋天才,决定停演,另求深造。李薇华是荀慧生的干女儿,被荀先生称为“学自己没走样的”, 1947年被大中华公司邀请灌制唱片,时年18岁。 1951年,喜荀的她又跟随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先生学习各种荀派的骨子老戏,出出堪称经典,其中就有《衩头凤》。《钗头凤》是荀派六大悲剧的冠军,但也是出极沉闷的冷戏,就连童芷苓都不敢动此戏。1966年,离开京剧舞台,相夫教子。 李薇华在脱离京剧舞台34年后的2000年,将68岁的李薇华接到北京邀请,重新披挂上阵,赴京为恩师荀慧生1957年演出《得意缘》和《钗头凤》的珍贵录音音配像。李薇华演的人物各具特色绝不雷同,荀韵十足原汁原味。她虽是配像,但唱、念、做、打直呼直令,与原音贴合紧密,有时仿佛就在眼前,而非配音的感觉。加上她依然甜美饱满的扮相,气定神闲、神完气足的神采,娴熟敏捷、游刃有余的气度,谱写了薇华不老、荀艺重光的李薇华现象。在“音配像”工程中,可以说,李薇华的音配像,让荀派的冷剧、名剧得以重见天日。
代表剧目有: 《衩头凤》、《得意缘》、《卓文君》、《花田错》、《锁麟囊》、《二堂舍子》、《春闺梦》、《亡蜀鉴》、《朱痕记》、《武家坡》、《鸳鸯冢》、《六月雪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三击掌》 、《武家坡》 、《碧玉簪》、《莲花湖》、《朱砂痣》、《坐楼杀惜》等戏无数。

筱爱茹(生于1900-卒不详)本名郑尚贞,出生于北京。京剧、河北梆子女演员,工老生、青衣。筱爱茹于1907年习艺,启蒙老师小鸿福。1912年入崇雅社坤班深造。艺成后,老生戏艺宗汪笑侬,但是她又有言派的味。1922年以来,筱爱茹长期在天津演出。又从马少山习昆曲多出。筱爱茹演出时经常串演河北梆子,颇受天津观众欢迎。她不仅戏路宽广,风格多样,不为剧种、行当所限,且颇重戏德,不争角,不夺牌,深为梨园行所钦佩。
代表剧目:《骂阎罗》、《哭祖庙》、《新茶花》、《一剪梅》、《电卡奇观》、《恩怨缘》、《仇大报》等。
河北梆子青衣戏代表作为《南北合》、《牧羊圈》等。

厉慧兰(1928-1990)女,工生角、老旦,青衣。满族,祖籍北京,周慧江夫人,厉慧良,厉慧敏之妹。生于江苏南通海门。她出身梨园家庭,父厉彦芝是京剧琴师、教师,早年曾在天津演出,母韩凤奎、姨母韩凤英都是京剧演员。她7岁起随父母学戏,从小就和她的兄弟姐妹在他父亲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的京剧科班里学习。厉家班建立后不久,抗日战争爆发,厉慧兰跟随父亲及众人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,辗转在湘、鄂、黔、滇、川各地,1944年来到陪都重庆,从此在山城扎根开花,擅演《战太平》等余派戏。她和厉慧斌、 厉慧森、厉慧敏、厉慧良五人被誉称为“厉家五虎”,是厉家班中的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五根台柱,上海丽歌唱片公司还特地约了五兄妹灌制了《法门寺》、《霸王别姬》等唱片。

代表剧目:《战太平》、《定军山》、《吊金龟》、《三进士》、钓金龟》、《猎妇歼仇记》、《夜明珠》、《夫人城》、《三进士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嘉陵怒涛》、《四川白毛女》、《红鬃烈马》、《失空斩》、《甘露寺》(前乔玄,后鲁肃)、《群英会》(前鲁肃,后孔明)、《满江红》、《澶渊之盟》、《四郎探母》、《红鬃烈马》、《海瑞上疏》、《海瑞背纤》、《十道本》、《三打祝家庄》、二十本《杨家将》等。

 

筱月红(生卒年不详),本名曹吟秋,汪派女老生,宗教信仰:耶稣。是曹氏三红家班的筱月红(老生)、筱香红(青衣)、筱菊红(武旦)中的一员,观众称她们是髦儿戏的小三红艺员,1957年还在上海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汪派(笑侬)名剧《哭祖庙》等唱片。之后,失载。筱香红,当时被称为“香艳亲王”。
代表剧目:《哭祖庙》《骂阎罗》、《七星灯》、《大登殿》、《白蟒台》等。

徐淑贤(生卒年不详)艺名凤雅仙,著名汪派京剧老生。徐淑贤原唱花旦,也唱梆子青衣。1915年在哈尔滨,李菊笙娶凤雅仙为侧室。李菊笙与凤雅仙办理手续后,正式领回,随夫改名李雅仙。1916年,二人即在哈尔滨庆丰茶园演出,同班的还有马德成(黄月山弟子)、苏廷奎(花脸)、李玉奎(黄派武生)、贾钰峰(红净)、喜彩凤、喜彩春、石月明(新汪派老生)、唐韵笙等。作为新汪派再弟子,是向汪先生的大弟子郭金奎先生所学,十分规矩,她的嗓音非常之好,既有酣畅淋漓之感,又略带苍劲干涩,唱汪派极其合适,她的演唱周正规矩,张弛有度,舞台调度拿捏得很到位,台风潇洒别致,格调高雅,亮相十分漂亮。
代表剧目:《焚纪信》、《受禅台》、《骂阎罗》、《打渔杀家》、《二进宫》等。

严琦兰(生卒年不详)女老生,艺名小兰春,青年时,拜露兰春为师,学老生。后拜程玉菁为师,学旦角。约1928年改演旦角。之后,生旦兼演。
代表剧目:《闫瑞生》、《西游记》等,旦角戏如《玉堂春》、《御碑亭》等。
这些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,曾经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京剧舞台上的著名坤伶幸有唱片存世,留住他们的声音,聆听他们的声音,仅以此再现京剧历史长河中坤伶的风采。


首页
客服
购物车
加入购物车
立即购买